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成果报告 >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

(一)改革成果与成效

1.培养了一大批学农爱农、服务乡村振兴毕业生

在耕读精神熏陶中,培育了10余万名耕读学子,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学家、企业家、志愿服务者。毕业生近5年在第一产业就业比例稳步上升,涉农相关行业就业比例上升到85.6%。先后涌现出“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”“长江学子”彭达,“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”王祥,“第七届创业中国年度人物奖”李勇辉,入围“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”孙思达、王丹妮等毕业生。

4人民日报对学校耕读第一课进行报道

2.学生实践创新力全面提升

学生连续8次斩获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全球金奖。近5年,本科生在中国“互联网+”创新创业大赛、“挑战杯”“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”“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国际创新大赛”等中表现突出,获国家级一等奖及以上奖项107项、省级及以上奖项988项,获奖学生1800余人次;本科生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研究论文(作品)392篇。近5年,学生平均深造率稳定在45%以上,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平均值为99.18%。

3.专业、课程等教学资源显著优化

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1个、省级29个。建成国家一流课程42门,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先进集体。学校获批为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,牵头成立了由40所高校参加的“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”,入选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 1个。

5教育部网站对学校课程思政进行报道

4.为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持续不断贡献力量

服务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效果明显。在勤读力耕中,规划了我国“两纵两横”柑橘优势产业带,实现了柑橘鲜果全年供应,研发动物重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防控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30余种,研发的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超1.5亿亩;近5年累计培训乡村振兴人才和农民13万余人次,带动了全国18个农业产业创新发展,新增产值1000多亿元。

5.形成了本禹志愿服务队等品牌

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给“本禹志愿服务队”亲切回信,勉励志愿服务队“与祖国同行、为人民奉献”。“本禹志愿服务队”获评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,荣膺“中华儿女年度人物”“最美志愿者”,以本禹志愿服务队成员为原型的校园品牌活动——话剧《牵挂》受邀在国家大剧院演出,获得国家领导人肯定与鼓励。连续17年的贵州支教形成机制,学生参与踊跃。

(二)成果应用与推广

1.被新闻媒体、期刊杂志广泛关注,成果辐射到国内高校

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等对我校耕读教育相关情况进行报道,项目组在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》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。相关做法被国内高校广泛关注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、中国海洋大学、南京农业大学等30余所高校来校考察交流。

2.获主管部门及高教界肯定

受邀在全国农林院校校长论坛、全国农林高校课程思政联盟成立大会、中国农学会论坛等上做大会交流。项目组成员以《新时代耕读教育探索与实践》等为题7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有关改革经验。教育部网站以《华中农业大学强化耕读教育着力培养新农科人才》为题推广学校耕读教育经验做法。学校提供的耕读教育建议方案被教育部有关部门吸收采纳。

6教育部网站对学校耕读教育进行专题报道

3.向世界传播中国耕读教育模式

巴基斯坦、埃及等国家先后来校学习耕读教育做法;美国奥本大学(Auburn University)、英国哈帕大学(Harper Adams University)和新西兰林肯大学(Lincoln University)等在合作办学中也就耕读教育进行交流。一批留学生开展劳动实践、乡村调研,感受中国乡村振兴。耕读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模式,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高等农林教育现代化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