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给学校“本禹志愿服务队”回信精神“与祖国同行、为人民奉献”,和2019年给涉农高校回信精神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”,践行“勤读力耕、立己达人”校训精神,传承“弘农学、扬国光”价值追求,凸显中华农耕文化自信,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教育,踔厉奋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、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。
学校以“勤读力耕、立己达人”为理念,坚持耕读办学传统,面向现代农业发展、生态文明建设,将耕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。通专融合,分层递进建设耕读教育课程体系;产教融合,分类施策创设耕读实践矩阵;知行融合,构建耕读特色“大思政课”格局。探索了“三融合”(通专融合、产教融合、知行融合)耕读教育模式,推进家国情怀、三农情怀涵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通,推进专业与行业、产业、企业协同育人,培养富有知农爱农情怀、强农兴农本领的新型农林人才。
成果推进了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革新,实现了三个“开创性”:
(1)开创性构建耕读特色“大思政课”格局,突出有“农味”的思政,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,牵头建立了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;
(2)开创性打造融耕读文化与情怀、农科基本素养、现代工程与信息科技于一体的“华农三角”新型课程体系,率先在全国开设了智慧农业专业;
(3)开创性提出落实劳动教育的具体路径,用信息化下的新形态劳动与实践拓新传统模式的“耕”,突出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重要论述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、智慧农业等内容以丰富“读”,让学生知农事、懂农情、晓农艺、会农务、提农策、解农忧。
成果明确回答了农林高校“培养什么样的人才”,即培养具有知农爱农情怀、强农兴农本领的新型农林人才。
成果明确回答了农林高校“怎样培养新型农林人才”,即开展以通专融合、产教融合、知行融合为核心的耕读教育。
成果有效解决了“不愿”“不能”“不强”等三个问题:
(1)不愿:涉农高校大学生三农情怀不深,部分学生学农不爱农、不愿从事农业;
(2)不能:专业教育与产业联系不紧密,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;
(3)不强:毕业生强农兴农本领不强,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、从事现代农业的实践动手能力较欠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