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果主要内容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成果报告 > 成果主要内容

(一)拓展与丰富勤读力耕、立己达人耕读教育新理念

强调将耕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实劳动与实践教育,促进家国情怀涵育与专业学习融合,教育教学与劳动实践、创新创业相融合,以“读”致“知”,以“耕”促“行”,培养以家国情怀为底色、三农情怀为本色的知农爱农、强农兴农新型农林人才。

拓新“耕”的内涵。既强调传统劳动教育、实践教育,又重视信息化下的新形态劳动与实践,涵育学生尊重劳动、吃苦耐劳、敢于创新的品质。

拓新“读”的内涵。既强调对中国农耕历史与文化的学习,又突出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重要论述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、智慧农业等新内容的学习,让“读”与时俱进。

(二)探索三融合耕读教育模式

1.通专融合,分层递进建设耕读教育课程体系

建设耕读教育通识课程,强化知农爱农情怀教育。结合生态文明、粮食安全新开设《大国种业》《耕读中国》《绿色中国》等特色课程25门,重点建设了《中国传统文化》《中国农业文明史》等农耕文化课程24门。通过课程学习,让学生知农事、懂农情。

建设耕读教育专业类课程,注重强农兴农能力提升。建设耕读实践示范课20门;开设《三田实习》等专业实践课41门;开设农业技能课126门;开设《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过程》等虚拟仿真课程31门。通过课程学习,让学生晓农艺、会农务。集中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跨专业“耕读教育第一课”,让新生深度体验耕读之美,相关做法被《人民日报》《湖北日报》等广泛报道。

建设耕读教育交叉类课程,丰富学生知识结构。在农科专业强化工程、信息相关课程,构建“华农三角”课程群(包含农科基本素养模块、现代工程与信息科技模块、耕读文化与情怀培养模块),拓宽学生思维,让学生提农策、解农忧。

2.产教融合,分类施策创设耕读实践矩阵

分类型建设耕读教育基地。与政府、产业单位、企业合作,建设了农耕文化体验、劳动教育、专业实践、智慧农业、社会调查与调研等5类基地,建设耕读教育基地93个,建成国家级实践平台17个。

分学科采用耕读实践方式。农科做实专业劳动和生产实习,理科结合企业项目开展科研训练,工科推进工程实训,文科强化乡村调查。将耕读教育与产业发展衔接、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融合。

分场域构建全学程耕读矩阵。依托博物馆、校史馆、校内外农耕文化基地,开展耕读教育认知;改造校内基地1000余亩,开展劳动教育;结合校内外基地,开展专业实践;建设“智慧农业”耕读平台,参加新形态农业劳动与实践;共建产业基地,开展“与岗位科学家同行”等活动。

3.知行融合,构建耕读特色大思政格局

“大思政课”突出“农味”。将思政课、课程思政与三农结合推进思政创新,综合运用理论讲授、情境体验、实践锻炼等方法,实现知、情、意、行协同融合。张启发、邓秀新等院士开讲“大国种业”,开设《耕读路上:行走的思政课》。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上线“新华思政”平台列全国第1。

“大思政课”情境育人。开展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和联合主题党日活动,促进师生党建融合;建立师生学术共同体,建设“绿博轩师生面对面” “共同空间”“问学斋”等师生交流平台;突出情境育人,建设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场所,持续推进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建设,切实发挥场域浸润、感染、熏陶作用,在景面文心、情境交融的校园环境中,引导师生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。

“大思政课”实践育人。开门办思政,将思政小课堂对接乡村振兴大课堂。实践案例融入课堂教学,在思政课堂中大量引入来自三农的实践案例;请进来,聘请农业管理者、农业企业家、行业技术骨干等兼职教师走进课堂;走出去,通过“耕读路上”社会实践、“耕读中国”志愿服务,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。